解密现代诗的阅读快感——细读《暴雨》和《时间过敏》
诗人不明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,而是在意象的基础上使用象征、隐喻、通感等修辞手法,努力在语言的呈现之物与象征主体之间建立相互契合的联系,希望读者沿着呈现之物的脉络进行二次创作,把握到诗歌语言表层之下更深层次的本体意蕴,从而获得诗歌文本所想表达的真正情感与思想,即“可感的客观世界深处,隐藏着一个更为真实的、真正永恒的世界”。当阅读者在充满梦幻与错觉的诗歌文本之中,突然洞察了暗示与谜语的秘密之后,诗歌神秘而朦胧的面纱随之撩开,立即就会有幡然醒悟的通透之感,眼前一亮从而获得巨大的阅读惊喜。
先看张毅的《暴雨》,能否读一遍就明白他写的是什么?又表达了什么情感?
夏日,天空像一个巨大的雨滴/马车的出现没有触动天空的云层/马蹄“哒哒”响着,我是说暴雨来了//暴雨临近,大地露出不安的面孔/风暴中心,草类在随风摇动/一个男孩与马车对视着/它们相逢于一场暴雨,然后消失//雨使事物不经意间发生了改变/瞬间,那棵树已不是同一棵树/雨在黑暗中穿行,石头露出底色/很远能听到母亲打破陶罐的声音//夏天我乘火车去岛城。那间房子/有着阴冷的街景。不远处是教堂/闪电、雷声、暗淡的光线/如同希区柯克的电影画面//我在雨中奔跑。往事迅速退去/我在奔跑。在纸上。在梦里/从一片乌云到一场暴雨/让我不断陷入黑暗,并且愈加黑暗//
初读这首诗让人一头雾水,当阅读结合到第二节“一个男孩与马车对视着/它们相逢于一场暴雨,然后消失”,与第四节“夏天我乘火车去岛城。那间房子/有着阴冷的街景”的情景递进时,透过“马车”与“火车”两个意象相互转换,读者摸到了诗人叙述的脉络——“男孩”应该是辞别了一辆“马车”,换乘一班“火车”到了另外一个地方,而这个空间转换的过程就如同“暴雨”一般严峻,在“男孩”(我)的生命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烙印。因此,可以确认这首诗就是对此记忆烙印的回顾与复述。此时,读者突然领悟到诗歌文本中“暴雨”这个意象的内涵——一个“男孩”(我)成长的烦恼。
至此,诗歌的本义顿时昭然若揭,阅读过程的困惑也都迎刃而解,阅读的快感随之而来。此时不由得引发读者产生了对诗歌进行复读的愿望,再看一遍每行诗句时,刹那间明白了都是在围绕“辞别”的惊心动魄,未来“新生活”的迷茫艰辛,作反复的铺垫、渲染和沉吟。诗人对某一天“辞别原生态生活”的情感如此炽烈,描述又是如此准确深邃,让阅读者身临其境、由彼及己,不禁由衷感佩而喟叹。
再看本人的拙诗《时间过敏》,初读时,普通读者往往会感到不知所云。
时间即将爆炸/刹那间,一个极大的阿嚏里/喷出一罐暗红的可乐来//都是对时间过敏的人/医院自助终端打印出来的化验单/没有不携带炸药的//银行柜台只剩下期限与金额/那几行阿拉伯数字/来自一丝不苟的钟表师//
如果读者理解到这三节诗分别描述了三个不同的时间点,那么就找到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。第一节核心意象是“可乐”,象征年轻的时间点,即便一个阿嚏(身体情况的某种预兆)都散布着愉快与开心;第二节核心意象是“化验单”,象征中年的时间点,时?;嵊锌植赖南⒃谏肀咄蝗徽ㄏ欤坏谌诤诵囊庀笫恰爸颖硎Α?,象征晚年的时间点,阿拉伯数字所明确无误的未来让人感到十分悲伤。
当读者复读这首诗的时候,会发现三个时间点叠合结构的表层下面,还有更深一层关于生命内核的哲思。线形分布在三节诗歌中的“时间即将爆炸”“都是对时间过敏的人”“来自一丝不苟的钟表师”,提出了可靠与不可靠、依赖与不可依赖、可控与不可控的哲学命题,引发读者不自觉地从时间角度进行生命思考,带领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“生命外在形式绝非常态”的感叹。从文本结构上来看,这三句诗既是每节的核心,也是统领全诗走向深入的灵魂。这一点与《暴雨》如出一辙,分布在第二节和第四节的核心诗句暴露了全诗的走向,使阅读者面前的线团得以解开。因此,阅读现代诗抓住了核心诗句、核心意象,就是抓住了文本解读的牛鼻子。
当然,解析了诗歌的文本结构,明白了诗歌的思想情感,仅仅是现代诗阅读乐趣浅浅的一部分,诗歌带给读者的意境、语言、修辞、乐感等等审美体验,才是真正的阅读快乐?!侗┯辍肥拙浔憬炜毡扔鞒伞耙桓鼍薮蟮挠甑巍?,奠定整首诗的意境氛围,阅读时读者也来到了这个“雨滴”之下,顿时增强了好奇心和带入感,读者于是与“大地”“草类”“树”“石头”“母亲”产生了通感,“暴雨”的意境便完整生动地呈现了出来?!妒奔涔簟肥褂昧四榱男薮鞘址?,巧妙地将甲事物的词语使用到乙事物上,语言简洁明快,跳跃灵动的节奏所带来的乐感,让人思绪飞扬。
艺术表现之美更多地体现在诗歌的意蕴方面。诗人是不甘平庸的人群,在所要表述的事物与问题面前,他们细致观察,深入体验,耐心思考,搞明白之后又不想以庸俗的文字直接说出来。因此诗人的作品中遍布象征、暗示、隐喻、通感等修辞方式,使得诗意飘忽,半明半暗,力求为读者留下更多的品味余地。这就是现代诗意蕴中表现出的朦胧美和神秘色彩,从而使阅读者获得梦幻般的诗意和多义、多解、多层次的想象空间。
作者简介:黎权,青岛市文联第四批签约作家,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,青岛市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委员。